中国玉雕艺术是中华名族传统手工艺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品种,而苏州玉雕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先进的玉文化。它见证了一座文化古城的兴衰,也见证了她如何重新走向辉煌,同时也见证了60年代落入低谷的工艺美术正在重新雄起,并更密切地与现在生活融为一体。
我自从进入这个行业以来,一直对这个行业的重视和热爱使我努力学习,不断开发新的产品。作为专委会的常务理事我根据党和国家的发展要求本着自己的敬业精神做好每一项工作。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学习各种专业技术并带领行业内专业人士研究各种工艺的发展途径,希望玉石工艺能够更好的发扬和传承。
作为苏作玉雕的一员,回首自己十多年来努力探求的脚步,感悟良多。首先要雕刻出一件具有感染力的作品,不仅要内容生动,形象逼真。其次还要表达出我的一种精神与艺术共融的理想境界,一种诗韵,让人们领略到形式上奔放的意蕴和境界。从而提高作品的文化内涵,张扬作品的个性。比如去年在南京“艺博杯”参赛中获得银奖的作品“刘海戏金蟾”。这件作品在继承了传统方法的同时又加入了现在元素的精华。刘海体态逼真,神态迭动,手拿一半铜钱趴伏在大金蟾的背上,而金蟾的造型自然、做工简浅、刀法有力、形象粗犷、趋于写实,整体作品浑厚自然、细腻逼真让人赏心悦目。
手把件要讲究手感,即既要体现出这件产品的主题,又不能让玩家把玩时觉得扎手刺手。所以我往往因料施艺,不破坏材料的原皮。而在注重其他细节时突出产品的主题。以流畅的线条、夸张的造型来突显手把件的圆润手感。比如09年的作品“封侯拜相“这是个非常传统的素材,我在象的面部做了改进,着重以耳朵、眼睛、长鼻子来突显神韵。两耳线条流畅,长鼻线条柔和,一只顽皮的小猴则采用虚实的手法 让他静静地伏在大象背上给人留下无穷的品味余地。细节处理上不留一处棱角,使得整件作品圆润可爱,手感十足。既寄予美好愿望又将玉料完美体现,大大增加了实用性。
玉料的每块形态、颜色都是各不相同的。这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对着形态各异的美玉。如何去征服,如何让它的美更具内涵地去表现出来。我不断思索着创作着。如作品“寿山福海“玉料本身伤痕累累,又有几块红皮点缀,边上还有僵斑。如顺着伤划掉小的做就只能作出几件小小的挂件而不能充分利用好大自然留下来的几块红皮。思来想去后利用了整块玉料不去小的,秉着能做多大就多大。于是在灵感迸发下就设计了“寿山福海”。一块寿山立在了大海中,僵斑去掉正好是寿山的山洞,而红皮则做了九个蝙蝠,顺着伤痕做了寿山的几个面,小伤处理成了海浪,大浪涛涛。结果更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大自然的美景。作品完成之后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一静一动相得益彰。可以说这是我非常满意的一次实践。
我将古典的纹饰融入当代的风格。将生活元素和流行图腾加入作品的设计中创造出崭新的艺术形象与视觉质感。除了在文化上带来认同感与归属感,也是玉文化创新的表达。中华玉文化从古到今一脉相传,岁月流逝所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像一条长链割不掉、断不开。
在近十几年的琢玉实践中,我深深的领悟到“艺海无涯,学而无尽”。我相信,在今后的玉雕创作和创新上会独树一帜,超越自我。
陈华
09.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