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的前世今生:从工具到神器
早在7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人们就开始大量使用玉器。最早的玉器是以生产工具的形式出现的,比如蛇纹石制的砍砸器、彩石石凿、水晶制的石刀、和田玉斧等,这是因为玉石有着普通石头所不具备的致密、坚韧的特性,非常适合制成当时的生产工具。
玉器在古代的政治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各种礼仪,包括祭祀、朝见皇帝都必须用玉,而且有一套完整的规定。春秋战国就有"六瑞"的规定,即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从秦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
玉在文化观念上象征着高尚的品德,儒家有"君子比德于玉"的用玉观;东汉关于"玉,石之美者,有五德"的说法,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物理特性: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比喻为人的五种品德:"仁、义、智、勇、洁"。
历经沧桑的精灵
"玉不琢,不成器",中国历代王室朝廷皆设有玉器作坊,进行生产。不同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和文化特点的不同,使得玉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良渚玉器体型庞大,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造型多样、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显露出朴素稚拙的风格。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